
今年以來,我市圍繞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總目標,以實施農機化“兩大行動”為抓手,突出分類指導,精準施策發力,積極探索適合我市實際的發展模式,全力推進特色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。
摸清家底“找路子”。我市組織對全市五大特色行業的農業機械化情況,進行了再次核對調查。各鎮(區、街道)成立調查隊伍,實行一戶一檔,逐戶走訪,逐臺拍照、登記作業機具,記錄機械作業量。分門別類統計匯總后,由市級總調查組通過入戶調查、電話問詢和比對分析等多種方式,對作業機械及作業面積、產量進行多輪核實驗證,做到經營主體、面積產量和農機裝備“三摸清”。分區域、分產業、分品種、分環節進行研究分析,理清工作思路,明確發展路徑,分階段提出目標任務,梯度推進。
因地制宜“開方子”。我市積極打造特色農業機械化“私人定制”模式,將特色農業機械化水平測算到每個經營主體、每個生產環節,因戶施策,對癥開方。建立專家巡診會商機制,定期組織農機及設施農業、林果、水產、畜牧等技術專家到各鎮(區、街道)開展巡診。專家組為特色農業經營主體分析短板弱項,因戶制宜精準把脈,提出農機、農藝融合指導建議,量身定制特色農業機械化發展個性化方案。今年來,已組織專家組開展巡診7次。
示范引領“搭臺子”。我市切實加強農機化技術培訓指導,分產業舉辦特色農業機械化現場推進會,宣傳、展示特色農機高質高效、節本增效的優勢和效益。把推進會開到田間地頭,會場直接設在果園里,組織全市林果業經營主體現場參觀特色農機,現場觀摩梨園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實地演示,邀請專家開展農機農藝融合技術培訓?!疤镩g推進會”結合農事實際的作業演示和講解,讓特色農業機械化裝備與技術推廣應用更有“泥土”味,更接地氣,進一步激發了經營主體添置應用特色農機的熱情。
培育組織“架梯子”。我市積極培育發展特色農機經營服務組織,鼓勵村集體牽頭開展蔬菜生產農機社會化服務,進一步提高特色農機裝備使用效率。市政府出臺激勵政策,對購置蔬菜移栽機、收獲機等特色農機并開展社會化服務的農機經營服務組織,給予國有公司、集體領辦的農機經營服務組織實際負擔購機額90%的獎補,給予個人領辦的農機經營服務組織實際負擔購機額80%的獎補,最高獎補50萬元。全市已評審確定了兩家培育建設主體,今年重點突破黑塌菜和青毛豆收獲環節機械化,為種植戶開展社會化服務。